“2+1”订单式(东科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以应用化工技术及专业群为例
许云峰 张沙艳 佟天宇 孟帅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一、 创新“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重点围绕区域内聚羧酸减水剂单体醇醚、混凝土外加剂、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医药中间体、石蜡等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与抚顺东科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以“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1)为主,突出培养学生化工工艺操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能,第3学年校企合作完成学生的订单培养,其中第5学期重点完成面向“订单”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规程、典型设备操作技能、现场设备管理规定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第6学期学生进入“订单”企业完成带薪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在全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并逐步建立起与合作企业的“订单式”培养长效机制。
第一阶段:第1、2学年完成基础课学习和专业技能(单项和综合技能)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基本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的能力素养,为订单培养专业技能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第2学年末与订单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确定包括聘请“订单”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等内容的“订单”培养方案。
第二阶段:第3学年校企合作完成订单培养。其中第5学期重点完成面向“订单”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典型设备操作技能、现场设备管理规定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内容的学习,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实行课堂讲授与生产现场学习、化工仿真实训与现场操作、化工综合实训异常问题的处理与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处理相结合。第6学期学生进入“订单”企业完成带薪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系列校内实训讲义
1、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结合东科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特点,重点围绕聚羧酸减水剂单体醇醚、混凝土外加剂、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医药中间体、石蜡等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按照化工生产过程,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通过典型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打破原来的学科性课程体系,通过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见图1-2)。
图1-2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订单班)课程体系图
a)基础学习领域:思想政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
b)专业学习领域:包括《基础化学》、《化工识图与绘图》、《化工分析与检验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技术》、《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Ⅰ)—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生产》、《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Ⅱ)—碳酸甲乙酯生产》、《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其中,课程体系构架中突出订单培养特色,针对订单企业化工生产特点,“订单”培养的学生,在第5学期 依据“订单”企业佳化化学有限公司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岗位设备操作法》、《设备现场管理制度》和《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等技术内容与管理制度,完成生产岗位上的工艺操作、工艺控制、设备操作与维护、原料和产品检验等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培养。
c)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专业外语》、《文献检索》、《化工技术进展》等。
2、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对订单培养的具体化和细分化。
3、合作开发系列校内实训讲义
组织教师与企业专家、工程师、技术员按照专业实际需要, 编写了系列专业实训讲义, 包括《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仪表控制技术》、《化工仿真技术》、《基础化学实验》、《化工专业素质培训》、《HSE培训》、《化工软件应用技术》等。
三、建立了校企“双管理、双考核”机制
顶岗实习是学生的必修教学环节,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依据《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暂行管理办法》要求,重点开发了订单学生和非订单学生区别管理顶岗实习质量监控流程(图1-3),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办法》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教育手册》等。

图1-3 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流程图
四、深化了校企合作,推行了工学结合,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无缝对接
学院通过与东科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实施订单培养,推行了工学结合,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学院与区域内其他企业合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并且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无缝对接。
五、校企文化相互融合
在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以突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同时将学院“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带到企业,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部分:创新点
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创新
1、建立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
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起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一是学校对社会上具有合作愿望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需要了解;二是学校对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需要了解。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是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根源。因此,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尽量收集更多的企业合作信息,在对比分析中确立初步合作伙伴。同时,对于初步确定了的合作企业需要做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这些调研论证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其衡量标准应以其是否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为主,围绕地方经济主导产业设立的企业往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其衡量标准主要是企业家才能,包括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的决策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应选择真正具有人才培养需求愿望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求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
2、建立了“订单学生”的选拔和淘汰动态管理机制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这既是为满足合作企业的要求,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单一从学校出发以整个专业或班级“全盘端”的做法,必然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矛盾重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不具有适应性的学生,从而建立对学校、学生的逆向激励机制。根据调查,培养“订单”一经确立,往往存在个别学校、学生放松要求的现象,逆向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参与和动态监管,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结合。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创新
1、处理好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三方共赢
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企业主要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模式的更改、实习与生产计划的冲突等,必须处理好双方矛盾。订单式人才培养签约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优越感,容易与学校的其他学生产生矛盾,也容易与企业设置的岗位、待遇等方面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协调好三者的关系。
2、严格执行协议,维护三方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证订单式培养的顺利进行及技能训练的效果,学校、学生、合作单位三方必须签订协议书、包括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学校与学生的协议书、学校与家长的协议书,其中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着重就双方在合作办学中应承担的职责作出明确约定,同时明确合作单位与学生在技能训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其内容还应就训练有关的费用、劳动保护、违约责任等作明确约定。以上有关协议书的签订,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各方的权利,另一方面则有利于督促各方履行义务。
3、明确责、权、利,共同抵制风险
企业与学校签订培养订单后,因订单具有预购性质,企业与学生均会产生焦虑。企业的焦虑在于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真实状况、道德素养缺乏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担心毕业生另谋高就,投入没有回报,这种违约责任难于追究。学生的焦虑在于一方面担心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层次低,与所学专业不符;另一方面怕企业由于情况不好,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而产生违约。对这几个方面的风险,学校应会同企业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如设立企业奖学金、提供带薪实习等机会),鼓励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效力,对违约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而降低企业风险,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应督促企业对合格毕业生履行协议,提供合适的岗位。
第三部分:总结
本成果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辽宁省关于“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预备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明确了自身的学习方向,提前角色定位,专心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目前企业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素质。通过合作办学,企业文化的灌输以及岗前培训的提前,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感受企业精神的熏陶,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由企业和学校来共同完成,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首先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初步制定出课程实施计划;企业选派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教学大纲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强调模块化教学及课程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由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完成,而有些课程就直接到实际操作现场来完成,边操作边完成。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念的转变,学校市场意识增强,更加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培养模式下学校的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后,企业再根据企业自己的特点对毕业生进行回炉,这造成了培养成本和时间上的浪费,而“订单式”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就开始融入用人单位的个性需求,从而可以极大的节约培养成本和时间。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质量工程,也是系统工程。本成果在示范应用、组织实施、机制建设等方面创新性强,特色鲜明,成果显著,对于其他高职专业特别是工科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环节质量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