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一年一度双十一,“错过今天再等一年”,这样的广告词频繁出现在宣传单和朋友圈,近日朋友圈更是被微商刷屏。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否会被这样的“经济节日”透支呢?
在与学生谈心谈话中,都会问到一个问题“每月生活费多少?够花吗?”据了解,现在很多生活费在1500左右,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是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样子说“还行”,这意思明显是不算充足啊。接下来我说的话得到了很多学生的共鸣,“你老爸老妈是不是这样算的生活费?早餐5元午餐10-15元晚餐10-15元,一天35元左右,一个月1050元左右,加上回家路费和水果也够了”,学生都是频频点头。可见,学生需求不只是三餐,还有其他消费,对于这样年纪的学生也是正常的,那么如何理性消费呢?举个例子,一个男生(特困生),但在一次活动中需要正装,该生没有选择与学长同学借,也没有选择网购,而是到实体店购买了一套一千多元的正装。在之后与该生谈话中发现,学生也表示觉得衣服太贵,问到为什么没选择网上买便宜点的,适合自己目前实际情况的时候,学生说没合计那么多。如果说学生是没有理财观念可以通过以后生活来学习,但作为特困生没有考虑到家庭实际情况,这不仅要在思想上给予教育和正确引导,还要在价值引领上多帮助,再说另一方面,消费时没考虑之后生活费紧张的问题,深入了解后得知,单亲家庭的他由母亲负责,可从小又不和母亲在一起,这些应该也是学生考虑问题不周,没有规划的因素之一。
开学后在班会中,着重强调过:学生时代,可以在学习、大赛上进行“攀比”,要比谁进步更快,学习更扎实,技能掌握更熟练,而在消费上 ,不要进行攀比,谁的鞋子贵,谁穿的品牌,谁衣服多,恋爱的同学谁又收到礼物了,中西节日以礼物为庆祝标配的等。 就像这个学生,在和他交谈时,给了一个建议,要和母亲好好沟通,不能怕批评而不回复电话或消息,再有要让这套衣服更有价值,因为活动而买的衣服,要认真参加活动,出色表现,同时也打理好服装,之后的活动和实习就业都会用到,再有类似事情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再做出决定。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物质需求不断增加,大部分学生又被父母宠爱甚至是溺爱,对学生的物质基础提供到位,一些家庭实际不富裕,家长很辛苦,但也不愿苦了孩子,这种错误的给予也使得价值观正在确立期的学生一味享受。当前,学生在学习上的消费少之又少,而在饮食、娱乐、购物上明显增加,通过手机消费方便快捷,经济来源靠家长支付生活费的部分学生没有合理规划,在消费时不能理性面对,随大流、赶时髦、易攀比,都成了不理性消费的根本原因。
在学生思想教育同时,要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引导,个人在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时要符合自己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生活,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同时不能忘了精神需求。在班风建设中也应把健康理性消费作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朋辈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心理彼此影响很大,有助于良好生活作风的养成,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发展。家校间、家长老师间要多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校开支,不能一味的给予经济上的满足,容易助长学生奢侈消费,不理性消费。
做好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