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色

当前位置 : 音乐系首页>>专业特色

公共《音乐》课程标准
2024-05-25 07:38:46

《大学音乐》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总学时

17

课程名称

音乐

理论学时

 

课程类型

专业拓展

实践学时

0

理实一体学时

17

对接职业岗位

小学教师

一、课程定位 

《大学音乐》课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一门艺术课,是数学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课程通过“基本乐理”“音乐欣赏”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更加细致的了解音乐的背景和理解音乐语言、掌握音乐的基本规律,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依据初等教育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是一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音乐,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能对音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熟悉中外音乐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赏析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岗位技能为核心,辅助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本课程建议为 16课时。

、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起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之门和培养高尚品德、开发智力、提高欣赏能力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了解音乐的背景和理解音乐语言、掌握音乐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初步解决学生对音乐欣赏困难的问题。

(一)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知识目标

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音乐作品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现代音乐各阶段的重要作词、作曲家、重要作品及重要的音乐现象;

(三)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鉴赏、分析中国现代音乐作品的能力

2、丰富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单元

教学任务

教学要求

学时

1

第一单元

理想如炬

启航

 

第一节 觉醒

1. 赏析以下首音乐作品:《青春》、《国际歌》。这些歌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程和革命精神,通过赏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

2.声乐欣赏基本知识

1.人声的分类

2.声乐的演唱方法

3. 学唱《国际歌》。这首歌曲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人人会唱的经典歌曲。学会演唱《国际歌》,感受其庄严的气势和雄壮的旋律,是理解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党的奋斗历程的重要方式。

 

 

 

 

1. 素质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2. 知识要求:

1)掌握每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艺术特点。

2)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历程和革命斗争情况。

3)理解音乐在党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 能力要求:

1)能够独立分析和评价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2)能够准确演唱《国际歌》,并掌握其节奏和旋律特点。

3)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将音乐作品与党史学习进行有机联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第二节  长征

1.本章节的核心任务是赏析《长征组歌》,通过音乐的方式,感受长征过程中的艰辛与坚韧,进一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2.声乐艺术——组歌

3、赏析《长征组歌》部分片段

第三章《遵义会议放光芒》

第四章《四渡赤水出奇兵》

第六章《过雪山草地》

第八章《祝捷》

1. 素质要求

(1) 培养学生热爱党和人民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课堂讨论与分享。

2. 知识要求

(1) 掌握《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了解长征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 理解音乐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及其在表达上的优势。

3. 能力要求

(1)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历史的情感与氛围。

(2)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音乐分析长征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历史转折。

(3) 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第三节  抗日烽火

1. 赏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著名作品,由冼星海作曲,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的坚强毅力,表达了人民对抗日军民的深切同情和坚定信念。在本章节中,学生需要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入感受作品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2.器乐赏析基本知识

3. 《保卫黄河》伴奏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以明快雄壮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英勇形象。学生需要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通过伴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1. 素质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到音乐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 知识要求

1学生应掌握《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了解《保卫黄河》的歌词内容和歌曲风格。此外

2)掌握管弦类乐器的基本常识

3.能力要求

学生应具备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能够从音乐的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同时,通过学唱《保卫黄河》,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唱技巧。此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第四节  解放战争

 

1. 赏析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通过赏析舞剧《红色娘子军》,了解该剧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

2. .舞蹈欣赏基本知识

3. 学习党史:了解本章所涉及的党史知识,包括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决策和战役。

 

1. 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对党的敬爱和信仰,增强其党的意识

2.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知识要求

1.掌握本章所涉及的党史知识要点

2.熟悉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和舞蹈风格

3.能够准确地分析舞剧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 能力要求

1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3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2

第二单元

开创新纪元

风雨无阻

第一节  开国大典

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阐述开国大典的举行对于新中国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 开国大典时期的音乐作品

列举并介绍开国大典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赏析《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等。

- 分析这些音乐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3. 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解析

组织学生欣赏开国大典时期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历史内涵。

 结合音乐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解析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1.素质要求

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其能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知识要求

(1). 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历史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经过等。

(2). 了解开国大典时期音乐创作的背景和特点,以及音乐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价值。

(3). 学习并掌握相关音乐作品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如曲式、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

3、能力要求

(1). 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或演奏《歌唱祖国》,表达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包括音乐风格、表现技巧等方面。

(3). 能够通过查找资料和观看影像等途径,自主拓展对开国大典时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研究。

 

4

第二节 抗美援朝

1. 声乐艺术——中国艺术歌曲(二)

赏析《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等经典音乐作品,感受这些作品所传递的历史情感和时代精神。

2. 学习党史,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

 

素质要求: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和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知识要求:

1. 掌握《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等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2.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党史知识。

能力要求:

1.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判断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党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节 祖国在前进

1. 赏析《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我的战友》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通过深入赏析这两首歌曲,使学生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感受歌曲所传递的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声乐艺术--合唱()

介绍合唱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合唱的种类、组织形式、声部划分等。讲解合唱的排练技巧,如声部平衡、音色融合、情感表达等。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合唱的基本技能。

 

 

1. 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

2 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鉴别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合唱练习培养团队精神。

2. 知识要求

1)掌握《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我的战友》两首歌曲的歌词内容、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2)理解合唱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包括声部划分、和声进行、节奏配合等方面的知识。

3)了解中国优秀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3. 能力要求

1)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我的战友》等歌曲,表现出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2)具备基本的合唱技能,能够在合唱中保持声部的稳定和音色的融合。

3)能够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第四节  激情岁月

1. 赏析《共和国之恋》

1)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讲解作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分析作品的旋律特点、节奏变化以及和声的运用。

3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历程,体会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2. 赏析《我为祖国献石油》

1)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石油工人的辛勤付出,阐述作品所表达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2)分析作品的旋律线条、节奏动力以及音乐形象的塑造。

3)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石油工人的豪情壮志,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3. 合唱知识(二)

1)讲解合唱的基本形式,包括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等。

2)介绍合唱的声部划分,如高音部、中音部、低音部等,并解释各声部的特点和作用。

3)讲解合唱作品的布局和表现,包括旋律线、和声色彩、音量平衡等方面的处理。

 

1. 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对《共和国之恋》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赏析,增强学生对国家、对党的深厚感情。

2)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音乐作品感受时代的激情与力量,学会在音乐中体会历史。

2. 知识要求:

1)掌握《共和国之恋》和《我为祖国献石油》这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及艺术特点。

2)理解合唱的基本知识,包括合唱的形式、声部划分、合唱作品的布局和表现等。

3. 能力要求:

1)能够欣赏并分析《共和国之恋》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音乐特色,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

2)学习合唱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合唱实践中应用,提升合唱表演能力。

 

3

第三单元

复兴发展

开创新纪元

第一节  屹立东方

1. 赏析《爱我中华》

1)歌曲背景介绍:讲解《爱我中华》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2)歌词解读:分析歌词内容,体会其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3)音乐特点:探讨歌曲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音乐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服务于歌曲情感的表达。

2. 音乐欣赏——节奏练习和律动**

1)节奏练习:通过击打乐器或拍手等方式,进行基本节奏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歌曲中的节奏特点。

2)律动体验: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身体律动,感受音乐节奏带来的动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1. 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歌曲的学习,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与热爱。

2)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知识要求

1)掌握《爱我中华》的基本信息,包括歌曲作者、创作背景等。

2)理解歌曲的歌词含义,能够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3)了解节奏练习和律动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3. 能力要求

1)能够准确地演唱《爱我中华》,并表达出歌曲所蕴含的爱国情感。

2)能够通过节奏练习提高节奏感,能够跟随音乐进行基本的律动。

3)能够独立分析其他类似歌曲的音乐特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音乐鉴赏。

4

第二节  改革永远在路上

 

1.通过赏析音乐作品《飞向远方的故乡》和《走进新时代》,让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深远影响。

2.音乐赏析方法

1).背景介绍

2).音乐结构分析

3).情感共鸣

4).历史联系

1. 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2)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理解并珍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2. 知识要求:

1)掌握音乐作品《飞向远方的故乡》和《走进新代》的基本信息和创作背景。

2)理解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能够分析音乐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3)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能够将音乐作品与党史相联系。

3. 能力要求:

1)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3)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和党史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节 回到祖国的怀抱

1. 本节将重点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通过回顾这一时期的党史,使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坚定立场和不懈努力。

2. 赏析《七子之歌》《公元1997》,通过对这两首音乐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感和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同时,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流行音乐艺术(一)

本部分将介绍流行音乐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欣赏流行音乐。通过对比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异同,让学生理解不同音乐类型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1. 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观。

2. 知识要求

1)掌握党史中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2)了解《七子之歌》和《公元1997》等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3)熟悉流行音乐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能够区分不同音乐类型的风格特点。

3. 能力要求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能够欣赏和评价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能够结合党史知识和音乐艺术,创作或改编表达爱国情感的音乐作品或节目。

 

第四节   万众一心

1.汶川地震的历史背景、发生时间、地点及造成的影响。在汶川地震期间,党和政府如何组织救援,展现党在灾难面前的领导力和组织力。社会各界如何万众一心,共同应对地震灾害,体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坚强。

2. 赏析《人在青山在》《生死不离》

 1)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与汶川地震的联系,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分析歌曲的旋律、歌词,探讨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传递的乐观、坚韧和希望的力量,以及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3. 流行音乐艺术(二)

1)介绍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2)分析当代流行音乐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1. 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2. 知识要求

1)掌握汶川地震的基本历史事实和相关知识。

2)理解《人在青山在》《生死不离》等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3)了解流行音乐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包括发展历程、风格流派等。

3. 能力要求

1)能够独立分析和鉴赏音乐作品,理解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能够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提高个人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4

第四单元

强国逐梦

领航

 

第一节  我的中国梦

1.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强调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和核心要义,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 赏析《中国梦》

1)分析歌曲《中国梦》的歌词内容,探讨其如何体现中国梦的主题思想。

2)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它如何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时代强音。

3. 赏析《不忘初心》

1)解析歌曲《不忘初心》的歌词寓意,理解其表达的对党的忠诚和对初心的坚守。

2)探讨歌曲旋律与歌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如何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4. 中国器乐艺术

1)介绍中国传统器乐的特点和种类,如二胡、古筝、琵琶等。

2)结合具体音乐作品,分析中国器乐在表达中国梦主题时的独特魅力。

 

1. 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优秀音乐作品。

2. 知识要求

1)掌握党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中国梦》和《不忘初心》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和艺术特色。

3)了解中国传统器乐的基本知识,包括乐器的种类、特点以及演奏技巧等。

3. 能力要求

1)能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理解其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简单的鉴赏和评价。

3)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

第二节  一带一路

1. 讲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目的和当前取得的成果。“一带一路”倡议在音乐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音乐促进沿线国家的友好合作。

2. 赏析《一带一路》《丝路雨》

1)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及歌曲表达的主题思想。

2)播放歌曲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风格。

3)分析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及其作用,讨论歌曲如何体现“一带一路”的精神内涵。

3. 外国器乐艺术

1)简要介绍外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历史和主要流派。

2)赏析具有代表性的外国器乐作品,分析其音乐风格、表现技巧和艺术价值。

3)讨论外国器乐艺术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以及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

1. 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知识要求

1)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意义及其在音乐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掌握歌曲《一带一路》和《丝路雨》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表达主题。

3)认识外国器乐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概况,能够辨别不同风格的外国器乐作品。

3. 能力要求

1)能够分析并评价《一带一路》和《丝路雨》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赏析外国器乐艺术,提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音乐创作或表演实践。

 

第三节  锦绣前程

1.党的十九大召开的时间、地点、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与核心精神。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展望。

2. 音乐作品赏析:《相信》《看山看水看中国》

1)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内涵与旋律特点。

2)探讨歌曲如何体现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主题。

3)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歌曲,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与人民的幸福生活。

3.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1)介绍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2)分析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3)欣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 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音乐审美观。

2)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文化自信。

2. 知识要求

1)掌握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

2)了解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知识与发展概况。

3)学会赏析音乐作品的方法与技巧。

3. 能力要求

1)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歌曲中体现的党史内容与精神。

2)能够分析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3)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节  领航

1. 回顾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意义。

2.音乐赏析:《声动新时代》《走过百年》

1)介绍《声动新时代》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赏析《声动新时代》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新时代精神。

3)介绍《走过百年》的创作历程,讲述其如何通过音乐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

4)分析《走过百年》中的音乐手法和表现技巧,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情感。

3.中国戏曲艺术

1)概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2)介绍戏曲艺术的表演特点、唱腔艺术及舞台美术。

3)通过视频片段或现场表演展示戏曲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素质要求:

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加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增强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感知和领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要求:

1. 掌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和艺术发展的主要论述。

2. 了解《声动新时代》《走过百年》等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3. 熟悉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表演特点。

能力要求:

1. 能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能够初步欣赏和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和内涵,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条件

师资条件

承担本课程任务的教师须具有音乐教育的专业资格与课程相关的教学经验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一般应由音乐教育专业基础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教材及参考资料选用

本课程选用大学素质教育精品教材《大学生音乐知识与赏析》为主教材。该教材为黄旖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选用校本自编教材《跟着音乐学党史》

教学实施条件

1. 硬件设施:音乐教室、音乐器材和多媒体设备。这些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场所,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学校保有足够的设施供所有学生使用,并且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2. 师资力量:具有优秀的师资力量保证教学质量。不仅具备音乐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教学技巧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评估,以确保教师具备足够的能力教授公共音乐课。

3.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设计,并且涵盖了各种音乐风格和历史时期。此外,课程还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能。

4.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丰富,包括音乐书籍、在线资源、音乐软件等。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练结合,线上%2B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充分调动了课堂积极性和学生们的课程参与性。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在赏析不同音乐作品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党史、了解党史。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掌握与理解

八、课程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查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项。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参加活动情况和完成作业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配合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即期末考试的成绩,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占总成绩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