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

当前位置 : 发展规划科首页>>绩效考核

辽宁省高等学校分类指导意见
2018-03-01 13:37:46

 

 辽宁省高等学校分类指导意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相继采取了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校企联盟建设、加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推动了辽宁高等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全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精准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现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辽委发〔201617号)的总体部署,引导高校根据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形成层次清晰、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全省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基本原则。坚持分类发展。以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主干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为主要依据,推动高校强化功能定位和特色意识, 形成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格局。坚持内涵发展。引导高校加快步入学术卓越、辽宁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内涵发展道路,为辽宁打造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提供坚实保。坚持协同发展。深化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多方参与、市场有序调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

二、构建高校分类发展体系

按照对接产业类别的不同,将高等学校分为农林医药业类、工业类、现代服务业类、社会事业类。通过分类管理,明确其主要服务面向,与辽宁产业升级和产业更新换代全面对接。

在上述四类高校的分类框架下,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办学层次水平差异,将全省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通过分类指导,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明确使命任务,错位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按照高校主干学科门类(或专业大类)属性制定文科类、理科类、单科类高校考核标准。通过分类考核,引导高校依托主干学科,发挥自身优势,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引导高校科学定位

在充分考虑辽宁高校发展历史、优势特色、办学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省委、省政府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总体部署,推动高校找准目标定位,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目标,以一流为导向,加强一流学科专业(群)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优秀文化传承,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进入世界知名、全国一流行列。

研究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内涵建设为导向,全面提升优势特色突出、发展空间广阔的学科和专业水平,加快步入全国知名的行业特色型大学行列。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将办学思路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快步入面向辽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行列。

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以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为导向,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索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加快步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特色型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四、分类指导学科专业建设

围绕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引导高校面向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建立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

研究型高校要巩固优势学科专业,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若干世界一流、一批全国一流的学科专业,全面支撑沈大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等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中的重大战略布局。

研究应用型高校要结合国家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全面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推动若干学科专业进入同类院校一流行列,在保持特色学科研究优势的基础上,紧密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省委、省政府两大中心三大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辽宁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

应用型高校要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增设、转设辽宁急需或布点不足的学科专业,深度融入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主战场

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协作,科学优化专业结构,将人才培养与全省支柱产业、高新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五、分类指导人才培养改革

高校要进一步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工作中突出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型高校要以培养创新能力卓越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辽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突出研究导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学生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科研活动,培养一大批服务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优秀创新人才。

研究应用型高校要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结合辽宁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总体布局,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计划中加强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开展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导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人才培养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等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以培养富于现代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瞄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等领域,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突出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导向,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习实践类教学比重,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校产合一的深度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六、分类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分类制定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突出高校科研工作的问题导向,综合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满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科研的多样化需求。

研究型高校要围绕国家和全省重大发展战略,联合地方政府、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面向科技发展制高点,超前部署、聚焦科技重大攻关问题和研发方向,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辽宁重大创新工程中产出系列化的高端成果。

研究应用型高校要根据科技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需求,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快建立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和产业化之间的通道,加速将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应用型高校要紧跟全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布局,全面加强应用研究,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根据沈阳民用航空、沈阳大连机器人、大连本溪生物医药、沈阳鞍山信息服务等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联合科研机构和省内企业,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承担行业企业急需的横向科研项目。

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要融入辽宁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创新企业百强工程等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总体部署,与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开展技能操作与推广服务。

七、分类指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支持高校探索教师岗位分类设置,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分类制定不同岗位教师选聘标准。根据省委、省政府对高校绩效管理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校内部绩效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健全教师成长机制,将教师发展与服务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研究型高校在设置教师岗位时要提高科研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在选聘教师时要突出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在设计校内绩效管理制度时要在保证教学中心地位的前提下,引导教师致力于科学研究;在健全教师成长机制时要强化领军人才和高端创新团队的支撑引领作用。

研究应用型高校在设置教师岗位时要科学统筹科研类与教学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在选聘教师时要在兼顾学术水平的基础上,突出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设计校内绩效管理制度时要引导教师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同时,将精力更多放到科技开发中;在健全教师成长机制时要兼顾教学水平和科技研发能力培养。

应用型高校在设置教师岗位时要提高教学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在选聘教师时要突出教师面向产业需求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能力;在设计校内绩效管理制度时要引导教师加强技术应用和推广;在健全教师成长机制时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培养。

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在设置教师岗位时要确保教学实践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在选聘教师时要突出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并为高级技师设置绿色通道;在设计校内绩效管理制度时要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在健全教师成长机制时要注重打造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八、建立分类绩效考核、绩效拨款的政府投入机制

坚持绩效导向、服务振兴,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尊重规律、提升质量,鼓励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制定《辽宁省高等学校绩效管理办法》和《辽宁省高等学校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分类实行绩效管理和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高校规模核定、计划安排、专业调整、经费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决策的主要依据。

按照高校产业服务面向和主干学科布局,分类制定文科类、理科类、单科类高校考核指标;按照不同层次高校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务差异,分类制定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的考核指标权重。工业和农林医药业类高校按照理科类高校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类高校按照文科类高校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艺术、体育、公安等高校按照单科类高校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

调整优化财政投入的分配结构,盘活资金存量,制定差异化拨款投入机制,激励高校创先争优。设立竞争性绩效拨款,按绩效考核结果对高校进行绩效奖补,遵循不同发展定位、不同考核标准、不同财政支持的思路,推动高校财政拨款逐步从投入型绩效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