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现象1】很多行人在过马路时会不看红绿灯,只随大家。有时候我也一样,感觉大家都过了马路,只有自己在等绿灯时,抑制那份蠢蠢欲动真是太困难了。
【分析】
我想大家都应该有类似的感受,会觉得群体中的自己和独处时的自己并不一样。也就是说群体环境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述影响,就是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心理学上被称作“从众”。
从众,是指个体改变自己的意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从众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有时个体没有自己的意见,抱持“无所谓”的态度跟着大多数人走;有时,个体有自己的看法,但与大多数人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改变态度转变立场;有时也会有个体采取和大家一致的行为,却在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从众的产生主要依赖于群体因素、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群体的规模、一致性、凝聚力,情境的信息模糊性、行为公开性、权威人士的影响,个体的人格差异等都会影响到从众行为。
从众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社会行为来说,人们对良好时尚会“从”,对歪风邪气也会“从”。而我们希望的是人们可以自行判断,对前者“从”而对后者反“从”。尽管对抗群体压力很困难,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意识与判断,就像踩草坪闯红灯,就算有1000个人做了,自己也还是不能做。
【生活现象2】:我常常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
(1) 当我短头发的时候,发现周围长头发的同学特别多
(2) 当我长头发的时候,又发现原来短头发的也不少
(3) 平时不觉得穿绿色T恤的人多,自己穿上之后,发现周围很多人都穿着绿色的T恤。
【分析】
这种现象与我们注意的特点密切相关。
注意是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可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也即舍弃一部分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更重要的信息。注意分为三种类型:选择性注意,分配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三种。
选择性注意是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同时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其中的一个物体,而不注意另外的物体。
我认为,上述现象与鸡尾酒会效应有类似之处,当我们处于一个吵闹的酒会时,我们只会听到友人的话语或者诸如名字等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这就是选择性注意在起作用。它使我们只对一部分刺激进行进一步的知觉加工,而舍弃了其他一些信息。
上述生活现象所反映的问题,与鸡尾酒会效应不太一样的地方,我认为,在于这种注意的变化源于我们的期待。当我短发时,想要留长发,就会特别期待周围有很多长发的人,就会特别去注意长发这个物理刺激,来给自己以激励,加强留长发的动力;而当头发变长后,又会特别去注意有多少人短发,就出现了(2)的情况,这样也可以解释(3),我们通常穿衣服总是喜欢独特,所以总是会有潜在的期待,希望不要看到与自己穿同样衣服的人,这也构成了一种期待。而如果我们穿了其他的衣服,而不是绿色的,那么我们会对相应的颜色特别注意,忽视了绿色这个刺激,也就不会知觉到一般到底有多少人会穿绿色衣服了。
【生活现象3】:在论坛上发一篇自己认为很不错的帖子时,如果赞同的人多,我就会更加肯定自己的观点,并且会再次发很多类似的帖;如果有人否定或批评时,当只有一个的时候,我会觉得属于个人想法,不可强求一致,但说的人多了,我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大大受挫。
【分析】
我觉得这应该属于“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暗示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暗示往往可以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从小时候起,我就特别喜欢被别人表扬,如果哪门课的老师表扬了我,哪怕只一次,那门课我都会学的非常认真,非常喜欢;如果被批评,我就会表现出极端的厌恶。
这里更多的强调了自我暗示。表扬或者批评会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给个体一个定位,个体一旦被框定到某一个层次上,就会在潜意识里持续地、强劲地自我暗示,不断地向开始的定位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