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月一场接一场,感觉脑子不够用?为了牙齿的健康,你养成了每天刷牙的习惯,可是你对大脑,这个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做了些什么呢?有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可能正在影响着你的复习和考试表现。
把网络偷走的注意力找回来
习惯了“微信阅读”的碎片式信息,重新翻开课本的你,也许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很难坚持放在白纸黑字,没有有趣的表情包、也没有动图或小视频的文本上。因为互联网上呈现的刺激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的(想想那些弹窗、那些标题党),可以同时调动起人类视觉、听觉的动态刺激。而过多的刺激事实上加重了大脑认知资源的负荷,让大脑一直处在一个无法平静的情境之中。因此,人们的注意力被大大缩短了,目前人们的注意力平均每分钟会切换7次。比起低效的强迫自己埋头学习,责怪自己“怎么完全静不下心”,不如试试“番茄工作法”+“思维导图”让大脑重新习惯将知识碎片整合出脉络的认知方式。
把宅偷走的活力找回来
寒冷的冬日,被窝是最温暖的角落,寝室是最舒适的避风港。大家在微信中晒步数,比的不是更多,而是更少。甚至在校园里见到从阳台上把系上绳子的篮子放下来,让外卖乘“人工电梯”上去的做法,都是为了少走几步路。而人的大脑其实是“用进废退”的,如果一个人习惯回避思考,在认知上偷懒,大脑会变得迟钝,同时,身体的偷懒也会影响到大脑的活力。因为,运动使得更多新鲜血液携带着大量氧气通过大脑,给大脑丰富的滋养。同时运动可以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大脑神经元的生长。所以,宅很舒服,但宅不太健康也不太利于大脑的发展。
把音乐偷走的沉浸感找回来
审视一下我们的复习状态:一边画着重点,一边听着音乐,不时刷一下朋友圈,间或被提醒收到新的消息……或者一个小时背公式,一个小时背单词?你可能觉得这样同时处理几个任务效率高,但却苦了你的大脑,因为它从来不能同时处理这些任务,必须不停地切换。这就好比一个人同时接听了几个电话,看似他同时拿着几个电话,但事情还得一个一个地说。和第一个人说完,再和第二个人说,回到第一个人时还要想想刚才跟他说到哪了。大脑也是一样,在几个任务之间切换是对大脑短时记忆的考验。而“学就学、玩就玩、一个时间做一件事”看似没有任何奥妙,确实最适合大脑工作方式的。
把熬夜偷走的记忆力找回来
在备考时,睡觉似乎成了我们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我们喝咖啡、浓茶,希望大脑不要“关机”。但睡觉绝不是无故旷工、浪费时间。实际上在你睡觉的时候大脑也没有完全休息,而是在紧张地整理你这一天所摄入的信息。而如果你长期开夜车不睡觉,大脑就像进入了血汗工厂——不但生活不好,工作环境恶劣还超时加班,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很可能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并且伴随严重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下降。
此外,为何一部分人觉得晚上学习效率高呢?这涉及到记忆力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规律:遗忘是因为前后信息的相互干扰。当学习之后进入睡眠,后面没有信息干扰,记忆痕迹会在大脑中保持更久,通常会更深刻。早读同理,因为之前没有信息干扰。所以好好把握这两段黄金记忆时间吧!
把压力偷走的弹性找回来
压力使得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而皮质醇过高则会影响大脑中对学习和记忆起到关键作用的海马。所以,在骑自行车或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时,压力感越强,大脑处于应激状态,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吹响身体各个器官的集结号,让你把车速提高。但人不能总是处于应激状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持续的压力就是煮死青蛙的温水,无法让大脑调动更多潜力。而过强的压力则是会影响高难度任务的完成,比如用颤抖的双手打开试卷后,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很多记忆无法回忆,大脑突然无法进行复杂的思考,这都是压力过大的表现。可以试着用腹式呼吸和肌肉放松的办法来减压。当然,看待考试的心态更重要,考试除了实力,也看题目难度和运气,如果你觉得难,其他同学也一样。同时,人生是由无数次选择造就的,一次考试不会定终身,以平常心去看待,愿你在考试中展现出真实水平!